文物館藏 | 微松冷鏈溫濕度系統在博物館“散熱”中的作用發表時間:2023-08-18 09:26
博物館的“熱”
▲“沉思羅漢”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
▲亞丑鉞,又稱人面紋銅鉞 山東博物館
▲人型銅鎮 西安博物館 博物館的“散熱” 溫濕度對博物館文物保存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,因為對于有機質文物來說,濕度過低,有些文物就會因干燥而出現翹曲干裂等問題,濕度過高,蟲、霉又是大問題;對于無機文物來講,濕度過高,金石文物就會銹蝕,而陶瓷文物易于酥裂剝落,所以控制好溫濕度的變化將會延長文物的壽命,相反任其自然變化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。而溫度和濕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影響、相互作用,隨著溫度的變化,濕度也會發生變化,各種文物的光氧化速度也會受它們的影響。
從上述表中看出,文物存放環境分兩大類,即無機質類文物和有機質類文物。 無機質文物的存放環境總體為:溫度:14—24℃,相對濕度:30—55%,光照度:150—300Lux,大氣環境要求清潔,無灰塵、無酸性氣體。 有機質文物的存放環境總體為:溫度:14—20℃,相對濕度:50—60%,光照度:50Lux,無紫外線,大氣環境要求清潔,無有害性氣體,防塵、防蟲、防霉。 根據文物局發布的《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試行規范》博物館的溫度控制在15℃~20℃,相對濕度在40%~60%將會比較理想。而不同材質種類的文物對溫濕度要求也不相同,有些特殊文物要單獨設定溫濕度。
部分圖文來源網絡,若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 |